|
|
11月26日,由中國旅游協會指導、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主辦、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承辦的2023年中國旅游教育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以“扎實推動旅游教育強國建設:開放、創新、發展”為主題,包含5個主旨演講和4個平行論壇,邀請了60位來自全國的院校專家、企業代表等參與主旨演講、主題發言和圓桌討論,共計400余位來自全國各旅游院校和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會員代表參會,共商旅游教育發展,共謀產教融合創新,推動新時代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

論壇現場

上午的主旨演講環節由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主持。

首先,浙江工商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學科評議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永貴作題為“旅游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思考與對策”的主旨演講。通過數據分析了旅游管理類人才的市場需求與高等教育現狀,指出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旅游教育應和市場需求、實踐需求緊密銜接。他認為,培養數字文明時代高素質創新性人才是關鍵,數字+人才培養創新體系的構建、學科交叉+產教融合模式、科教融匯+區域發展需求和學校特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基于學生成長的全周期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場景創新的定制化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旅游+服務+專業的復合模式等都值得嘗試。

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會長、中山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16屆尤利西斯獎獲得者保繼剛進行了“文化和旅游行業人才培養戰略、路徑與對策研究成果發布”。該項目為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共分5個子課題,分別為“文化自信建設導向的文旅融合實現路徑與人才培養需求”“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文旅人才培養路徑與措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文旅人才培養路徑與措施”“繼續教育終身化的文旅人才培養路徑與措施”“文旅人才培養戰略、實施路徑與保障措施”,并從9個方面介紹了項目的學術和社會影響。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授、教育部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昆欣圍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養戰略、路徑與對策研究”,分享了5個方面研究的成果及轉化,分析了旅游職業教育研究瓶頸與困惑,特別是中國旅游職業教育龐大的規模與高質量職業教育科研、核心期刊的發表、重要科研項目立項及學術研究關注度等發展不平衡問題。

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校長杜蘭曉作題為“中國旅游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行動與展望”的主旨演講,對中國旅游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定位、實踐探索進行了分析。基于旅游高職教育“三教”改革、產教融合、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行動視角,提出對中國旅游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思考:放眼發展全局,建立健全互通互融的旅游職教體系;促進區域公平,實現區域間的旅游職業教育均衡發展;聚焦現代化辦學,形成多維共進的旅游職教辦學格局;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多邊共贏的旅游職教“中國品牌”。

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潤鋼通過線上形式作題為“2023年酒店行業回顧”的主旨演講,他指出,2023年酒店行業對復蘇表現出喜悅與不安并存的矛盾心態,并結合具體數據予以分析。展望2024年,市場重構應高度關注大環境,關注持續增長的新需求,關注國民消費、在地文化和文化多元,關注個性化與差異化。

希爾頓集團中國北區人力資源總監Lucy Li作題為“零工在酒店應用實踐”的主旨演講,從零工畫像、零工評價、使用顧慮等方面分析了零工在酒店應用實踐的現狀,并提出了就地轉化、深入內部、發掘內部潛力、協助地推等建議。
下午,4場平行論壇分別圍繞“新變局下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旅游教育數字化轉型與創新”“融合創新型旅游人才的培養”“旅游教育雙向國際化”開展主題發言及圓桌討論。

“新變局下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主題發言環節由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姜玉鵬主持。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田衛民認為,在智能時代,將知識圖譜的構建運用于課程變革,以人工智能為基礎,進行知識要點提煉、判斷和表達,可以檢驗教師知識儲備質量,變革學生學習方式,升級教學過程管理。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校長、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康年從未來旅游教育需要培養的五類人才出發,分析彰顯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特征的五大融合特征,從學科支撐、標準融合、文旅融合、產教融合、數旅融合五個視角聚焦五個問題,對旅游教育的融合創新提出寶貴建議。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四川省旅游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趙曉鴻提出“雙師型”教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介紹了推陳出新3.0版本的“三全育師”模式的實踐案例,認為形成旅游全產業鏈“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的成熟模式可復制、可參考、可推廣。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劉俊認為,在新變局下應以教育賦能新旅游,積極進行改革探索,進行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人才培養定位應從標準化服務流程的執行者,轉向個性化旅游體驗的設計者、具備批判思維和創新意識的旅游和教育跨界融合的引領者。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桂林旅游學院校長林春逸提出,文旅高質量人才培養應有“四個注重”,即:注重“四鏈”融合,積極探索文旅人才培養新模式;注重產出導向,多主體協同共建文旅人才一流專業群;注重共享共建,構建“六共六融、多元協同”育人新模式;注重數字賦能,推動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生態的數智化重構。

圓桌論壇環節由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新疆大學旅游學院副書記謝霞主持。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韻江認為,基于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旅游的戰略定位,應將旅游與數字化、文旅融合、社會服務等結合起來,從服務創新、價值創造、文化創意上拓寬旅游空間,推動行業變革。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云南旅游職業學院副院長符繼紅提出,旅游教育高質量人才培養應主動適應文旅融合,加強專業文化內涵;堅持數字化改造原則,提升專業內涵度;預測旅游經濟發展趨勢,適度超前增設新專業;突出行業職業特點,增強專業應用性。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研室主任巴兆祥認為,高質量的實踐教學應是高質量本科教學的重要路徑,且應貫穿本科階段教學始終,應依托一定品牌實踐基地并實施一系列規章制度;科研實踐、行業實踐、移動課堂都是實踐教學的形式。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杭州市旅游職業學校校長張帆認為,中職學校學生培養應考慮地區差異,培養學生對地方的情感,培養學生應用大數據的能力,提升學生能力牽引力及旅游基本素質、責任感。沈陽市旅游學校副校長馬萍分享了以“精治”教育辦學理念賦能高質量發展,以項目為引領,以智能技術為抓手,以專業技能為核心,以服務意識為重點的經驗。上海照梵軟件有限公司(云驢通)總經理程偉勇從深耕旅游行業多年的互聯網信息企業視角,提出在服務旅游教育時,面對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進行差異化合作。


“旅游教育數字化轉型與創新”平行論壇主題發言環節由陜西師范大學旅游系主任白凱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提出,數字文旅人才培養應關注時代需要和現實矛盾,把握好有限目標與無限可能的關系,未來數字文旅將成為旅游中交叉特色最顯著的專業方向,定制化、模塊化、個性化的旅游教育時代即將來臨。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院長李輝介紹了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內容數字化轉型實踐,認為文旅數字化創新方面的研究生培養質量高、培養周期長、畢業需求旺,相對能夠更好地面對與其他學科選手同賽道的高質量競爭。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華僑大學旅游學院院長謝朝武分享了旅游教育數字化的基礎背景、主要路徑和實踐案例,提出隨著底層平臺技術、旅游產業體系、旅游就業崗位和現代教育方式的數字化,旅游教育數字化在設施、內容、過程和管理四條路徑上皆有可為。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校長李文斌對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提出呼吁,認為信息技術應該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就旅游教育而言,應重點考慮人工智能的影響;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的研究將有利于提高教師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嚴旭陽從教育的知識傳承、智力開發功能出發,回顧教育的發展,認為知識傳承所依托的信息交流深受技術和方式的影響,在數字化時代,知識的可觸達性、可檢索性、可直觀性、可編輯性、可生成性都大大提高。

圓桌論壇環節由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副校長王方主持。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副院長徐永清介紹了學院的信息化改造經驗,將全方位的數字化體系引入校園和課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副校長馬保烈提出,教育數字化要更新認識、改革課程,強化校企合作和教師培訓。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林璧屬提出,旅游教育需要面向社會群體的獨特需求、個人主體的價值需求,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同時突出高校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海鰻(北京)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張俊剛介紹,旅游大數據包括內容數據、時空數據、消費數據,在旅游場景中有著廣泛應用,從而產生了對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的新需求。嘉賓們還就旅游教育數字化及產教融合的具體措施進行了探討,如建立旅游教育數字化人才圖譜、探索開設旅游大數據課程、鼓勵教師到頭部互聯網旅游企業掛職等。


“融合創新型旅游人才的培養”平行論壇主題發言環節由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院長呂寧主持。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羅秋菊從現狀與問題解讀旅游專業新邊界,提出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措施,具體包括學習內容的時尚化與年輕化;筑建“一橫一縱”跨學科知識體系,將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相融合等。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周國忠分享了基于“技能迭代、跨界融通:復合型導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數字文旅時代導游人才培養“浙旅模式”,以及導游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新框架”、實踐教學“新生態”、教學資源開發與教學方法改革的相關經驗。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春林基于多年實踐經驗,從熟悉教學成果前世今生、自問自答答好成果核心問題、精心組建成果培育團隊、用心打磨成果材料四個方面對教學成果獎申報全流程進行分享。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山西文化旅游職業大學籌備組副組長、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馬兆興結合新時代文旅市場對旅游教育的新期待和學校實踐,探討職業本科融合創新型旅游人才培養范式,提出應實行政校行企共同建設、繼承傳統凝練特色、瞄準前沿創新發展。上海商學院酒店管理學院院長姜紅聚焦泛酒店管理人才培養,認為應圍繞“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核心定位,探索通過五個轉變、聚焦三個重點,高起點、全過程、多載體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國際視野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

圓桌論壇環節由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校長助理、旅游文化學院院長孫國霞主持。蘭州文理學院旅游學院院長高亞芳認為,應以傳統教育引領大學生旅游教育,介紹了“兩對接”以及理論實踐合一、校政企合一的“兩合一”經驗。伊犁師范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朱遠來表示,邊境地區學校應積極探索,走出特色發展之路,利用自貿區優勢、語言優勢,促進與大型旅游集團合作,培養跨境旅游人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學院院長冷雪艷提出,培養優秀的旅游人才需要好的師資團隊、好的實習實踐平臺,并通過教育使學生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科技處(產學研辦公室)處長劉雁琪認為,既要注重橫向融合,從專業、文化和技術方面培養復合型人才,也要進行縱向創新。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副院長曾小力提出,職業教育必須走出去,課堂、社團和企業共同構成良好的職業教育培養環境,要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學校人才效益的統一。華住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晨分享了產教融合的經驗,表示頭部企業除了擁有頭部紅利,也有其社會責任,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落地培養本土化人才。杭州領云軟件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成增提出,當前旅游數字化發展差距較大,隨著數字化轉型升級,未來需要的是能講解、會策劃、懂管理的新型旅游人才。


“旅游教育雙向國際化”平行論壇主題發言環節由浙大城市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副院長呂佳穎主持。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院長姚延波介紹了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雙向國際化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該模式將“走出去—引進來”的培養理念貫穿于學生培養、師資培養、課程研發及科研提升的全體系中,形成了“培養目標—培養主體—培養路徑—支撐平臺”四位一體的雙向作用機制。浙大城市學院國際文化旅游學院院長邱漢琴分享了“雙向國際化”辦學實施路徑及辦學實踐,提出需重新思考、定位和系統化設計人才培養目標、路徑及支撐體系,真正實現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雙向性”,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化新模式。旅游教育分會副會長、海南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郭強介紹了海南大學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旅游教育聯盟、本科4+0項目的國際化拓展、1+1碩士項目的探索、中馬MTA項目等旅游學院教育雙向國際化的探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助理、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副校長鄒統釬教授通過線上形式回顧了“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的發展過程,分享了合作創辦國際旅游大學,開展“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教育國際合作,為世界旅游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探索。北京巽震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博從行業企業的角度分析國際教育信息化下學校面臨的挑戰,提出以“1+1+N”合作模式構建國際數字化價值鏈,為高校旅游教育國際化合作提供數字化賦能。

圓桌論壇環節由澳門旅游學院研究生課程主任任連萍教授主持。5位專家交流了各自所在院校的旅游教育國際生培養情況。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院長項國鵬表示,當前旅游教育國際化已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今后要重點抓國際留學生從量到質的提升,推動國內學生向國外院校的輸出。香港理工大學高級講師劉恩臨博士則表示,要加強與內地院校的交流與合作,香港理工大學已提升面向內地的本科生招生比例,歡迎更多的內地學生報考。東北財經大學薩里國際學院副院長石芳芳認為,疫情期間線上教育很便利地實現了旅游教育的國際化,但線下實踐教學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上受到了限制,推動學生輸出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成都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副教授付靜提出,旅游教育國際化需要開拓留學生的國際視野,實現留學生同源化管理。首都師范大學首都旅游研究院院長陶犁認為,加深旅游教育雙向國際合作是不可改變的發展趨勢,希望業內人士共同探索多樣化的國際化辦學模式。

本次中國旅游教育論壇從各個不同方面探討了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發言嘉賓陣容強大,各論壇座無虛席,參會代表認真聆聽,積極交流,反響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