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安仁古鎮景區緊扣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勇擔成都市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使命,圍繞建設“世界博物館小鎮”目標定位,立足自身文化資源稟賦優勢,以安仁古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為核心,以黨的建設引領景區治理為抓手,以文博資源活化利用為先導,以文旅產業提能升級為主線,圍繞“三個堅持”,打造有生態及人文底蘊、有豐富產品和業態、有合理消費布局和游線、有旅游化消費場景布設的開放式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先后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園林城鎮、中國博物館小鎮、中國文物保護示范小鎮、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國家一級博物館、四川省文旅特色小鎮、四川省最美古鎮,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成都市文創產業園區。
一、堅持“三個強化”,錨定世界博物館小鎮發展坐標
一是強化“文化保護”塑造古鎮文態。堅持“以文潤城擦亮古鎮文化品牌”,匯集頂尖高校、文化機構企業、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建“安仁智庫”,深度挖掘建筑、文化、村落資源,梳理古鎮發展脈絡基礎上,建立了27座民國公館、71座現代博物館場館、1000余萬件館藏文物(國家一級文物3655件),16處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源名冊,編制古鎮文化保護規劃,確立“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完全可逆”開發利用原則,推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公館文化本地基因還原,實現古鎮文化功能的保護、文化元素的合理開發和文化品質的整體塑造。
二是強化“空間管控”優化古鎮形態。堅持“跳出安仁規劃安仁”,全面落實國家特色小鎮開發保護要求,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等知名規劃機構,科學編制城鎮總體規劃、村莊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構建綜合服務區、影視音文創區、民俗文博體驗區、林盤莊園休息區等九大功能組團為支撐的“一脈三核、兩帶多瓣”的空間結構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精準劃定景區商業、民生教育、醫療服務、公園生態和金融服務等用地,摒棄“浪費式”建設和粗放無序發展方式,確保有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和價值最大化。
三是強化“產業布局”升級古鎮業態。堅持“放眼未來定位安仁”,將古鎮發展放在“三城三都”、文化強省和“一帶一路”發展大局,立足安仁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農業產業化優勢,以文博塑品牌,文旅引流量,文創增效益,確立“文化+旅游+新型城鎮化”的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專項制定“三文”產業扶持政策和產業發展圖譜,實施產業業態,對原有工業企業實施“騰籠換鳳”,采取土地置換到縣經濟開發區或貨幣補償等方式,共騰出652畝建設用地用于發展展覽貿易、餐飲住宿等主導產業,實現城鄉人口生活配套精準匹配、5A景區一體化旅游要素高效供給。
二、堅持“三個聚焦”,打造世界級文博旅游產品
一是聚焦“品牌引領”打造古鎮魅力。堅持將公館底蘊與創意設計、文化消費相融合,引入中華文促會、北京視襲、北京沃天等頭部文化企業,建成安仁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四川影視文創城等載體平臺,大力實施“文博品牌化”戰略,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天府韻、近代范”的創意產品體系。設計以公館門頭為元素的古鎮VI系統,推出“豬堅強”“安仁君”系列景區特色文創系列100余個。體系化舉辦具有古鎮文化脈絡的“一周”(中國網絡電影周)、“一節”(穿上旗袍去安仁)、“一展”(安仁雙年展)、“一會”(文化名鎮博覽會)、“一論壇”(安仁論壇)等國際化品牌營銷活動,實現中國博物館小鎮品牌化運營。
二是聚焦“文博先導”活化古鎮場景。堅持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大力實施“公館活化”工程,推動博物館從“陳列展示”向“文化體驗”轉型。實施“博物館+實境演藝+旅游消費體驗”,打造《今時今日安仁》首個沉浸式實境演藝、《川·樂(YUE)安仁》公館實景秀等演藝體驗消費博物館綜合體。實施“博物館+文創+生活美學+旅游體驗消費”,打造方知書房(安仁獨有可輸出IP)、楊薇的茶等生活美學體驗博物館綜合體。實施“博物館+展示交流空間+旅游體驗消費”,打造華公館首個公館式精品博物館、《國家寶藏》首個線下體驗館文博展示交流體驗綜合體。實施“博物館+非遺文創+旅游體驗消費”,打造道明竹編、瀘州油紙傘、手工扎染非遺文創體驗綜合體。
三是聚焦“宜居宜游”完善古鎮配套。堅持國際標準、全球視野,主動對接游客多元化、多樣化新消費需求,按照“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原則,大力實施“古鎮提升”工程,構建高等級旅游景區一體化旅游要素。聚焦基礎設施“補短板”,實施14條景區街道基礎設施建設及風貌整治改造和安仁壩子等8個景觀節點提升,新建3000㎡主游客中心、4個超1萬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7個AAA級旅游廁所,新增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聚焦旅游配套“強鏈條”,完善景區導覽系統、休憩設施和旅游交通標識牌設置,提檔升級公館老街文博綜合體、錦繡安仁花卉博覽園等新消費場景,建成“錦系列”“鄉系列”精品公館酒店群和溪地·阿蘭若、詠歸川、向野而生、小隱、歡喜無厭等5個精品民宿品牌,打造安仁壩子、安仁時光公園等12個文化廣場。
三、堅持“三個實施”,打造中國最具生活化原生古鎮
一是實施“標準化”提升古鎮管理品質。堅持高規格、高標準推進高等級旅游景區打造,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安仁古鎮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領導小組,設立統一管理主體安仁古鎮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先后籌集資金35億元,對標對表細化分解了8大類149項創建工作任務清單,縣級各部門、鄉鎮和商企按照工作方案和創建任務要求,扎實推進軟硬件建設。整合城市管理、市場監督、旅游執法、公安交通等力量資源,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隊伍,糾正處理各類違法經營問題100余例,推動景區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管理。
二是實施“市場化”提增古鎮運營效能。堅持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統一宣傳三統一,整合公館老街、劉氏莊園博物館、建川博物館三大核心資源,成立統一運營公司大邑邑旅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成景區的智慧旅游大數據指揮中心,構建景區實時客流監測、天氣環保監測、應急指揮調度等智慧體系,實現信息統一發布、統一指揮調度。建立安仁古鎮景區旅游企業標準體系,從基礎標準、著裝標準、管理標準、服務標準和崗位標準等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操作規范,有效提升安仁古鎮景區的服務精細化水平。加快景區現有閑置國有資產資源,整合景區現有資源和運營管理力量,搭建共創、共建、共治、共享平臺,推動景區業態導入、資產運營、旅游服務、品牌塑造,實現景區高效運營。2020年-2022年,年均接待游客450萬人次,年均實現門票收入3200萬元、年均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
三是實施“網格化”提高古鎮服務水平。堅持黨建引領景區精細化治理,建立安仁·大邑博物館特色小鎮綜合黨委,聯合城鎮街道涉及的紅星、仁和、民安三個社區設立街道聯合社區,依托綜合黨委、鎮、社三級網格治理體系優勢,整合部門、鎮、商家和企業資源力量建立景區網格員制度,設立紅星社區睦鄰、外籍人士服務網點、黨群服務及游客咨詢中心,組建旅游講解、論壇服務、外語服務志愿者隊伍等志愿者隊伍8支,建成運營成都市錦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培訓學院和成都市蓉創城鄉社區空間美學研究院,常態化開展居民生活培訓和景區文明培訓100余次,培訓人次超過2萬人,引導居民對自有空間實施生活化、場景化和美學化改造,新增餐飲、民宿50余家,實現了“綠地變公園、居民變景民、社區變景區”。2020-2022年,全鎮從事與文創文博文旅相關產業人員比例達到60.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萬元、2.7萬元,同比增長12.9%、11.1%。